【摘要】近年来,关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学界从学理、功能作用、融入的途径方式以及难题破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研究主要围绕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品德修养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式研究主要围绕融入原则、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育人实践基地建设及红色校园文化构建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破解研究主要围绕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培训师资队伍、完善制度保障开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近年来,学界围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内蕴的育人价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学者们一致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用性、教育性、情感性及时代性,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可接受性。本文根据学界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问题进行分析与梳理,以期初步整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研究
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学理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不同于以往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价值、功能、方法等实践性研究,学理研究更注重立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属性,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学、教育学等的理论分析方法,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理论属性及表现特征。
近年来,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地位以及具体路径建构等角度开展了研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要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入和完美结合,必须始终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王炳林、房正认为:“伴随革命实践一路走来的革命精神,从孕育、形成到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1]
对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前提之下,如何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建构,学者们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解决方案。范方红认为,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从“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2]等三个方面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肖发生、尧雨晴在认同课程、文化及实践三大方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要注重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因为“通过大众传媒,可以将受众面窄的红色资源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3]。
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资源,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行为背后隐含的精神品质。近年来,学界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特性、进入课程教学的可行性等进行了探讨。
有的学者提出,红色文化资源之所以能够顺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其具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质的理论特性。陈世润、李根寿认为,“从历史看,二者具有天然的血缘性;从现实看,二者具有时代的耦合性”[4]。田淑梅则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
有的学者则从理论上研究了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可行性。李懋君认为,在课程中运用遵义会议作为经典案例能够成功论证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因为“这样的教学因贴近学生所处的地缘文化环境,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6]胡耀南、骆元卡则认为,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概论》课程教学能够产生实效,是因为“红色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7]。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行为紧密相连,历史既是其载体,其又是历史的表现。近年来,学界围绕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话语叙说、史料选择以及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等进行了学理研究。
学者们一致认为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叙述相关历史背景、选择历史材料,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但是,在具体阐释上各有不同。有的学者认为必须从宏观角度上进行其历史背景叙述,李德满提出,“从历史时期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生产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8]。而韩玲、李正兴则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历史背景叙述,提出从“人、物、事、魂”四个方面[9]进行表达。
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上,有的学者提出必须注重其经典性,许艳红认为,“教师要收集、整理、挖掘地方红色史料中经典的事件、人物、红歌、照片、民谣、影片等素材”[10]。而有的学者更为重视其实践性,曾杰认为,要“请中国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的经历者如老红军、老战士、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等到学校做讲座、报告”[11]。还有的学者非常重视运用地方乡土史资料,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景志明,黄信认为,“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12]。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学者们对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其影响进行了探索。有的学者分析了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效途径的理论原因,周群提出,“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领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13]。有的学者则提出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周姝含、郑元景认为要“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历史虚无主义便无隙可乘”[14]。
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15],这是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显著教育属性的立论前提,学者们从教育学理论角度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阐发。有的学者们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张泰城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特质的概念,归纳了十二条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特质[16]。杨婷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先进性、真理性的精神内涵”[17]。谭吉华、唐顺利、谭文翰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引导性,“它指引着大学生朝着正确的信仰前行”[18]。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并不意味着其可以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自然融入,而必须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完成形态转化,才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因而,有的学者研究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转化可能性。林春提出:“红色资源是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只有经过教育教学环节的应用,才能成为优质资源。”[19]王天桥、石培新则认为必须借助红色旅游,“才能充分利用和挖掘红色旅游的教育资源”[20]。
学者们还探讨了建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可能性。张泰城提出,要积极“探索如何建构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1]。肖绍聪更为重视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为规范和引导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资源学,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22]。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品德修养等方面。近年来,学界围绕着“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品德修养”等角度探讨了其逻辑成因。
学者们重点探讨了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功能的原因,以及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后,充分发挥其坚定理想信念的功能。有的学者提出了“要素说”,饶勇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理想信念的内在因素”,因此,“可以使人们在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处红色遗迹、每一个革命英雄面前感受到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融入和重新塑造的有着强大力量的理想、信念”[23]。有的学者则认为是红色文化资源的自身特性使然,据此提出了“特性说”。聂国林认为,“红色资源因其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思想的先进性与人民性”,因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24]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情感说”。刘雪岚认为,“进行红色资源教育”,“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感的熏陶,不断催化着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产生和形成”。[25]
还有一些学者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坚定理想信念功能进行了探索。有的学者提出必须重视理论思维的应用,廖宇婧认为,“要将理性思维与信仰生成结合起来,将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结合起来,将正面引导与文化养成结合起来”[26]。有的学者则提出要重视在实践体验之中进行理论归纳,李彦、谢正钱认为,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通过广泛的实践体验,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27]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运用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学界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发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进行了研究。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效的体现,学者们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有的学者提出了“内外化”结合说,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不但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信仰和目标,还可以……培养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仰”[28]。还有的学者则提出了“载体”说,胡建、冯开甫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和天然载体”[29]。更有的学者提出了“精髓”说,韩同友、周亚军认为,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髓”[30]。
学者们还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效的具体方法与路径进行了探索。有的学者研究了其途径的重要性,张泰城、常胜认为,要“多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有的学者则探究了方式的重要性,刘莉、张华金认为,“在红色教育中要综合运用叙事教育、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等教育方式”[32]。还有的学者研究了内涵重要性,王敬认为,要“加深对红色资源深刻内涵的理解”,“使大学生在深刻理解红色资源的基础上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33]更有的学者研究了“再生”重要性,李康平认为,要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再生’开发、创新提炼,充分挖掘其思想和教育价值”[34]。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效,学者们对此并无异议。在此共识基础上,近年来,学者们探讨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成因及路径建构。
有些学者从历史、文化、现实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逻辑成因的探索,有的学者提出了“历史必然”说,王炳林认为,使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文化自信”[35]。有的学者则提出了“内在文化特性”说,贾书梅认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特性,“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6]。还有的学者提出了“自身素质”说,许真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自身具有“科学性、民族性、现代性”,因此,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功能”。[37]
有些学者则研究探讨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的理论建构。有的学者提出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指导,覃虹认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只有不断、反复用实践检验,将主客观统一,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文化自信”[38]。有的学者则提出要注重构建红色文化话语体系,裴恒涛、谢东莉认为,要“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因子,精心培育当代红色文化话语体系”[39]。还有的学者研究了红色文化防范机制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关系,梁伟凤认为要“形成自身有效的文化防范机制,抵制不良外来文化对红色优良文化的腐蚀……显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靠”[40]。
学界一致认为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收到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的效果,但是,对其具体功能、逻辑成因及内在机理则有不同的表述。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功能实效,学者们各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提出了“示范”说,张泰城、肖发生认为,“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其“形成高尚的人格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41]有的学者则提出了“价值”说,张丽萍、李纯、王晓凤认为,可以“使大学生见贤思齐,逐渐树立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团结统一、为人民服务、开拓创新的价值观”[42]。还有的学者则提出了“境界”说,刘星认为,可以“升华思想品德教育境界”[43]。
至于其能够发生实效的逻辑成因,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理论探讨。有的学者提出了“文化同源性”,汪立夏认为,正是因为二者文化内涵的一致统一,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44]。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时空特征”说,舒醒、叶桉认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感、地域感和直观性能够“提升道德境界”[45]。
对于其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的路径建构,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学者提出应该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汤仁虹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可以紧密联系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46]。有的学者则提出要积极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彭勇、胡达道、阳芸认为,“可以运用井冈山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意志品格教育。利用双休日和假期组织学生赴井冈山进行野外实践”[47]。还有的学者提出要积极发挥红色音像教学的作用,晏朝飞、郑志红认为,可以让大学生集中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这种氛围中容易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48]。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式研究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途径方式的理论探讨,也是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重点。红色文化资源要完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而要实现其融入的顺畅性、一致性及效应性,必须确定融入原则。据此,学者们开展了深入探讨。
有的学者提出必须注重“开发”原则,张泰城、肖发生认为,要注重内容开发,“提炼出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先进性的教育内容”。[41]有的学者则提出要遵循系统性开发原则,刘争先认为,“对具体的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必须系统化”[49]。还有的学者提出必须遵循统筹兼顾原则,刘振强、王诗卉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红色资源有效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50]。更有的学者提出了因地制宜原则,李罕认为,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发”[51]。
有的学者们重点关注了其融入过程中的“运用”原则。有的学者提出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的运用原则,张泰城、肖发生认为,“要坚持讲授与体验相结合”[41]。有的学者则提出了综合运用原则,曾绍东认为,应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渠道和方法应综合使用”[52]。有的学者提出了具象化原则,肖发生认为,要“在有事实的叙述和故事的讲授以及幽默的语言中,让大学生接受其基本的价值观”[53]。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渗透性原则,易金华、刘湘辉认为,要“让学生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资源的力量”[54]。
还有的学者着重研究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后的“评价”原则。有的学者提出了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肖绍聪认为,要“将多元评价与核心评价结合起来”[55]。有的学者则提出了主体性原则,易金华、刘湘辉认为,“要注意利用红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4]。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徐敏认为,要“提高学生自律与他律,自我激励和约束的能力”[56]。
红色文化资源只有进教材进课堂,才能实现进头脑的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如王炳林、房正所言,要“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等方式将革命精神融入课本、课堂,让广大学生普遍接触和了解革命精神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57]。近年来,学界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的途径方法及成果形态展现进行了探索。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的具体方法,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探讨。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乡土教材的编写,刘红梅、冀陈伟认为,湘潭大学编写的“一大批体现红色精神的乡土教材,作为大学生的课堂辅导教材,效果良好”[58]。有的学者则提出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汪立夏认为,要“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开展教师培训,提升其特色教育教学的水平”[44]。有的学者则提出要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张泰城、常胜认为,要“让学生在学习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31]。还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教师、社会和校园三者的结合,林春认为,要“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59]。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的不同成果形态展现,不同的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理论总结与归纳。有的学者提出要以红色辅助教材作为成果展现形式,吴贵春认为,要“编写红色文化辅助教材或进行红色实物展览”[60]。有的学者则提出要以校本课程作为成果形态,汪立夏认为,“各高校开发、实施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44]。还有的学者提出要把红色教育专题教学作为成果形态,李康平认为,“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开设各种红色资源特色教学”[61]。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育人实践基地,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学界围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学者们研究了创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基地的理论意义,有的学者提出了“深化认识”说,袁君丽认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创建”,“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红色资源”。[62]有的学者则提出了“第二课堂”说,姚红艳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实践基地可以“建设成为‘第二课堂’”[63]。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政治导向”说,郭维晨、赵宜凯认为,“要发挥桂北红色资源的政治导向功能,就必须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桂北红色资源教育实践基地”[64]。
学者们还研究了建设育人实践基地应当遵循的理论原则,徐魁峰认为,在选址上要“体现‘就近原则’和‘适当远行原则’”[65]。而有的学者认为要遵循合作共建原则,李康平认为,各高校应将现有红色教育基地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共建德育基地和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基地”[66]。
关于育人实践基地的使用管理,学者们也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有的学者提出要将其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孙炳芳、张学军认为,河北高校应该将红色教育基地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67]。还有的学者提出育人实践基地要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王敬认为,要“将课程内容与实践基地相匹配,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课堂上学到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68]。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红色校园文化,也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现。学界围绕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建构隐性教育功能,红色校园文化的理论内涵、结构及特质进行了探讨。
学者们研究了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红色校园文化的理论内涵,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其“健康性”。王炳林、张润枝认为,要“构建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69]。有的学者则提出了其“内化性”,李雪、刘沁认为,红色校园文化要能够“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品质顺利内化为自身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70]。
还有的学者们研究了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红色校园文化的理论结构,有的学者提出二要素说,赵恬恬、黄琳庆认为,“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兼备培养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和地方特色文化建设”[71]。有的学者则提出三要素说,郑良军、朱小理、胡松认为,“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要“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相辅相成,通过对转化的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构”[72]。还有的学者提出了五要素说。[73]
关于具有隐性教育功能的红色校园文化的理论特质,学者们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了其可知性,公红艳、舒毅彪认为,要以“可感可知的方式” [74]促使红色校园文化效力的发挥。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其“人文性”,刘云华认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人文校园’,是当今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依托”。[75]
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破解研究
红色文化资源因历史情境的转换、社会时代的变迁、教育受众的代际更新等条件制约,使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难点或障碍。包括:第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内容同质化问题。第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情感模式化问题。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融合问题。最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为了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学界围绕破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探析,重点探索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培训师资队伍、完善制度保障。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们注重探索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理念创新。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教学形式创新,张泰城、肖发生认为,“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设计出多种具有选择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方式” [41]。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创新,李平、徐小飞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开设地方红色文化专题教育”[76]。还有的学者则提出要注重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公红艳、舒毅彪认为,“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就红色资源教育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74]。
还有的学者们研究了红色文化资源教学艺术形态,有的学者提出要关注红色文化资源的音乐艺术形式,张玉莲认为,“井冈山大学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系列教学活动架起了马克思主义走近大众的艺术之桥”[77]。有的学者则提出要关注红色文化资源的舞蹈艺术形态转化,安华文认为,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行音乐舞蹈剧的创编,实现高校舞蹈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78]。
为了有效破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学者们积极探寻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创新。有的学者研究了其改革规律,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顶层设计,陈始发、李立娥认为,“必须从总体原则、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与科学设计”[79]。有的学者则提出要做好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刘振强、王诗卉认为,“要把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结合起来”[50]。
还有的学者探寻了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思维规律的理论创新。有的学者提出了要注重其思维渐进性规律,徐魁峰认为,“红色体验要遵循认识的渐进性”[80]。有的学者则提出要注重其思维实践性规律,张玉莲认为,要让学生“与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产生共鸣,进而内化‘新的自我’”[81]。
更有的学者则探寻了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模式规律的理论创新。有的学者提出了其实践模式规律,刘振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82]。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其配套模式规律,徐美英认为,“要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科学评价、激励保障的机制”[83]。
红色文化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破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学界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红色文化资源师资队伍的基础理论问题。有的学者提出了其广义与狭义的构成范围,陈大元认为,“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而狭义的“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89]有的学者则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兼职教师队伍的概念,林春认为,“社会上许多从事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的专家学者,也是红色资源转化利用的特殊‘师资队伍’”[59]。还有的学者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师资队伍的标准,宋友荔、李志强认为,高素质的红色旅游师资必须具备“政治素养、革命史及旅游专业知识”[85]。
有的学者研究了红色文化资源师资队伍理论培养问题。有的学者提出了要注重运用“外引内培”法,俞月珍认为,一方面,聘请外部专家到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同时,要“加大对校内历史教师的培训,逐渐打造一支优质的地方红色革命史优质师资团队”[86]。有的学者则提出了要注重专业化培训,欧庭宇认为,要“对红色文化方面的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87]。还有的学者提出了要在实践之中加强培训,宋友荔、李志强认为,“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红色旅游师资队伍,需要在地方政府主导,高校、企业参与的背景下产生”[85]。
加强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畅,已经成为学者们共同努力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学界围绕破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从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
有的学者们探讨了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可能性,有的学者提出了要注重长效供给机制的建构,韦红霞认为,“应重视建立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资源供给的长效机制”[86]。有的学者则提出了建构长效机制的主体确认,曹建刚、郭华认为,“必须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89]。
还有的学者们从理论上探讨了长效机制的具体形成,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人、财、物等具体物质条件的建设,李源锋认为,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保障红色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顺利开展”[90]。有的学者则提出要注重领导体制的建构,罗海英、乔湘平认为,要形成“密切配合、互相协调、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91]。还有的学者提出要注重其评价机制的运用,张宝国、刘骞认为,“评价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红色资源运用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作用” [92]。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界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深入的学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包括进一步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研究;进一步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体系,等等。
参考文献
[1]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2).
[2]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
[3]肖发生,尧雨晴.红色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4]陈世润,李根寿.红色资源:坚持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资源[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5]田淑梅.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及路径研究[Z].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6.
[6]李懋君.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抓手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5).
[7]胡耀南,骆元卡.论红色资源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百色红色资源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1,(6).
[8]李德满.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9]韩玲,李正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讲好“红色故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10]许艳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1]曾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再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
[12]景志明,黄信.乡土史料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教学探讨——以“红军长征过凉山史实”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3]周群.弘扬红色文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J].理论与评论,2018,(2).
[14]周姝含,郑元景.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5]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6]张泰城.论红色资源的教育特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7]杨婷.论榜样教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岭南学刊,2012,(1).
[18]谭吉华,唐顺利,谭文翰.论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19]林春.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20]王天桥,石培新.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21]张泰城.建构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2]肖绍聪.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反思[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23]饶勇.红色资源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4]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5]刘雪岚.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Z].南昌:南昌大学,2009.
[26]廖宇婧.论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与运用[J].文教资料,2011,(10).
[27]李彦,谢正钱.论红色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2).
[28]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29]胡建,冯开甫.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30]韩同友,周亚军.论红色资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0).
[31][63]张泰城,常胜.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求实,2016,(11).
[32]刘莉,张华金.红色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J].教育探索,2014,(3).
[33]王敬.红色资源再开发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
[3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国防生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运用[J].教育研究,2010,(2).
[35]王炳林.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6]贾书梅.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11).
[37]许真.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与体验形态探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7,(5).
[38]覃虹.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J].戏剧之家,2017,(22).
[39]裴恒涛,谢东莉.论红色文化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7,(8).
[40]梁伟凤.基于文化自信的福建红色文化发展维度[J].福州党校学报,2017,(5).
[41]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
[42]张丽萍,李纯,王晓凤.西柏坡精神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下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
[43]刘星.论红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用[J].教育观察,2017,(4).
[44]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45]舒醒,叶桉.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
[46]汤仁虹.红色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应用研究——以皖西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体现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47]彭勇,胡达道,阳芸.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意志品格教育——井冈山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8]晏朝飞,郑志红.红色资源融入“思修”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
[49]刘争先.红色资源的价值及开发运用原则探析[J].当代经理人,2016,(21).
[50]刘振强,王诗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有效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35).
[51]李罕.论高校红色资源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J].科教文汇,2010,(11).
[52]曾绍东.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3).
[53]肖发生.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4]易金华,刘湘辉.以红色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机制[J].文史博览(理论),2013,(10).
[55]肖绍聪.论红色文化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J].科教导刊,2017,(31).
[56]徐敏.湖南红色基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5).
[57]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2).
[58]刘红梅,冀陈伟.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湘潭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
[59]林春.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
[60]吴贵春.利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61]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2]袁君丽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对策研究——以湘鄂西为例[J].经济特区,2017,(5)
[63]姚红艳红色资源转化为“概论”课教学资源的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
[64]郭维晨,赵宜凯.桂北红色资源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导向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5).
[65]徐魁峰.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独具魅力的课程资源——以百色起义红色资源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1,(1).
[66]李康平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67]孙炳芳,张学军.利用河北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68]王敬.红色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69]王炳林,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70]李雪,刘沁.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71]赵恬恬,黄琳庆.论红色资源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J].南方论刊,2016,(2).
[72]郑良军,朱小理,胡松.从目前校园文化建设看“红色资源”转化的必然性[J].学理论,2010,(4).
[73]兰虹.利用红色资源 构筑校园文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4,(1).
[74]公红艳,舒毅彪.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7,(5).
[75]刘云华.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培训,2015,(10).
[76]李平,徐小飞.高职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以江西红色资源为例[J].职教论坛,2017,(32).
[77]张玉莲.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78]安华文.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4,(12).
[79]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80]徐魁峰.开展红色体验教学提升思政课程魅力———以百色起义红色资源为例[J].教育评论,2011,(3).
[81]张玉莲.论高校教师在红色资源融入德育教学中的主导性[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2]刘振强以湖南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83]徐美英.红色影视资源教学价值的彰显及运用研究[J].教育评论,2017,(10).
[84]陈大元.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5,(5).
[85]宋友荔,李志强.对江西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20).
[86]俞月珍.地方红色革命史融入高校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7,(11).
[87]欧庭宇.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四川省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7,(2).
[88]韦红霞.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供给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
[89]曹建刚,郭华.发挥资源优势, 全面发展红色旅游——泰安地区抗日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状况的调查[J].人文天下,2015,(12).
[90]李源锋.试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91]罗海英,乔湘平.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92]张宝国,刘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红色资源的利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6).